把《文化研究》也归入“先锋”系列,似乎有些牵强,但它实在是《今日先锋》(文艺现象层面)和“先锋译丛”(中间层面)之后的“更高层面”(理论层面)的探索。当然,《文化研究》不是想挑起理论界新的“自说自话”运动,而是想让批评理论更切近现实、更富于生机和挑战性。
90年代的文学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学艺术本身的视野,而是把文学艺术视作一种文化实践,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消费联系起来,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及其全球处境联系起来加以考察。90年代几次大的人文学术讨论,如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关于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讨论、关于全球化时代第三世界文化战略问题的讨论等等,无不体现出诗学(文学理论)与文化交融的新趋势。
时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立足于打通诗学(文艺理论)与文化之间、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文学艺术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界线,集中关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孤立的自足的整体。它与曾经“喧嚣一时”的后现代思潮不同,它不再满足于对当下时尚理论和文艺现象的命名和话语控制,而是致力于给那些日益僵死的学科界线和命题以致命的一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研究是使学术重新变得有意思的企图,当然,也是使它更为“艰难”的努力。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本专门性的文化研究类学术刊物或出版物,这不能不是一个与西方学术潮流以及中国本土学术发展态势严重脱节的现象。有鉴于此,作为“先锋学术论丛”的《文化研究》将介绍国外文化研究的历史、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翻译西方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研讨中国当代文化问题(如大众文化问题、性别政治问题、文化研究与人文学科重建问题、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问题等),考辨西方文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探索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经验之关系等。
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工程是开放的,它拒绝成为任何意义上的元话语或宏大话语。但这既不意味着简单的多元并存,也并不意味着无论什么都可以冠以“文化研究”的称号。
作为第1辑,全书的前2/3篇幅是在为“文化研究”的内涵和趋向“把脉”,它的精华却在后半部分的“个案研究”方面:传媒报道与香港回归,中国情节剧与政治经济学,晚近中国电影中的妇女个案研究,语言在国际汉语大专辩论赛里起到的作用,清故宫及北京的政治空间构成……这些颇具“另类”特点的选题,无不综合多种学科的方法,以扎实而富于挑战性的姿态,从夹缝中探索出令人耳目一新学术路径。虽然这些个案研究无一出自内地学者之手,但是它期待着,期待着内地学者不总是以“文化研究”的介绍者的身份出现。